近期政策
01、国家能源局:各电网、发电企业要加大可再生能源并网力度 做到“应并尽并”
11月10日,国家能源局召开10月份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形势分析视频会。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志武出席会议并讲话,局总工程师向海平主持会议。
会议围绕推动2022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听取了前期月度形势分析会提出的意见建议落实情况、全国可再生能源最新发展情况和重大项目建设进展,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并研究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青海省能源局介绍了聚力“源网荷储”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经验做法,有关省份能源主管部门汇报了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等审批”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会议指出,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持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9036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8.8%;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94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31.1%;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建项目储备充足;全国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98.6%、风电平均利用率96.5%、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98.2%。
会议强调,要切实抓好大型风光基地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第一批、第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中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要重点抓好年底前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年底前可再生能源项目并网需求大,各电网、发电企业要加大并网力度,做到“应并尽并”“能并早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保障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在“迎峰度冬”中的作用,坚决避免“保供缺口”与“大规模弃风弃光弃水”并存的问题。要高度重视推进可再生能源绿证工作。针对新的形势要求,尽快完善有关制度,为开展绿证工作提供政策依据;认真做好可再生能源项目“建档立卡”,为绿证核发奠定基础
会议要求,要全面梳理“并网等电网”“电网等审批”和“电网等电源”等问题清单,持续推动解决按月调度各单位反馈问题,为可再生能源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02、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推广“新能源+储能”建设模式 建设一批多能互补型电站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全文如下。
“十四五”期间,自治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明显优化,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升,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以林草碳汇为主的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8%,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75%以下,自治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自治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低碳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煤炭消费逐步减少,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以林草碳汇为主的碳汇能力持续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制度机制健全完善。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自治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推进存量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稳步推进电网改革。推动乌兰察布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和通辽风光火储制研一体化试点建设。积极推广“新能源+储能”建设模式。建设一批多能互补型电站。合理布局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拓展储能多场景应用。建立健全储能产业发展政策机制,培育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完成3000万千瓦左右的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40万千瓦,自治区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03、天津市电力中长期交易工作方案:发、用电两侧分别按月分摊各自不平衡资金
天津市工信局日前发布关于做好天津市2023年电力市场化交易工作的通知,其中包含天津市电力中长期交易工作方案,方案中提到,用户到户价格由合同电价、输配电价、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居民农业新增损益折算价格、网损平均购电价新增损益折算价格组成。
与京津唐域外机组交易的用户和售电公司,结算价格中还应包含区域电网网损折价以及区域电网输电价。
执行峰谷分时电价的电力用户,在参加市场化交易后应当继续执行峰谷电价,售电公司不执行峰谷电价。依据《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 津发改价综〔2021〕395号),电力用户的尖峰、高峰及低谷电价按“平段价格+上下浮动”的方式形成。输配电价参与浮动,居民农业新增损益折算价格、网损平均购电价新增损益折算价格、政府性基金及附加,两部制电价的基本电费、功率因数调整电费不参与浮动。
04、内蒙古十四五科技规划:推动大规模储能领域技术攻关和相关技术示范应
11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其中在大规模储能方面,提出要推动大规模储能领域技术攻关和相关技术示范应用,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运行。发挥大规模储能对于缓解缺电、促进新能源消纳和深度调峰等方面作用,统筹不同调节周期储能技术协调优化发展,推动储能开发模式创新。
在氢能方面,要着力打通“制储运用”产业链各环节,加快氢气制取、存储、运输、应用一体化发展。开展风光氢一体化高效制氢技术攻关,基于氯碱化工产业,优化工业副产氢提纯技术,开展规模化、产业化氢气制取、储运、氢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和燃料电池整车关键技术等集中攻坚。探索氢能在冶金、化工等领域示范推广,攻关氢能高效催化利用技术,有效支撑自治区氢能发展城市集群建设。
05、5000辆氢车!30座加氢站!安徽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发布
11月14日,安徽省发改委发布《安徽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其中指出:到2025年,力争燃料电池系统产能达到10000台/年,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5000辆/年,加氢站(包括合建站)数量达到30座,氢能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06、天津:到2030年光伏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
日前,天津市住建委发布《天津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指出,推广城镇建筑太阳能应用。工业园区、交通设施建筑、居住建筑及学校、医院、公共机构等公共建筑推广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推动智能微电网、“光储直柔”、蓄冷蓄热、负荷灵活调节、虚拟电厂等技术应用,优先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主动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推动既有公共建筑屋顶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进一步推动太阳能热水的规模化应用,鼓励学校、医院、旅馆等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推广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支持小城镇居民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推动农村太阳能技术应用。开展农村屋顶光伏计划,在静海、蓟州等区域选取4-5个具有光伏应用基础条件的镇建设整村、整镇光伏试点和储能站试点,到2023年,完成试点建设,推广试点经验,推动农房屋顶、院落空地、农业设施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持续扩大光伏应用范围。鼓励国有企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光伏投资、建设和管理,创新光伏租赁、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运作模式,争取政府贴息等政策支持,建立完善光伏项目收益分配制度与运管体系,到2030年,光伏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
07、国内最大核能供热项目“暖核一号”启动今冬明春供暖
2022年11月15日,国内最大核能供热项目——国家电投“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正式启动今冬明春供暖,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20万居民送上温暖,全力做好迎峰度冬能源保供。作为我国最大的核能供热项目,“暖核一号”的供热能力占目前全国核能供热总能力的92.8%。
山东核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则,和地方政府一道,一次规划、由易到难、分步实施,于2018年海阳核电1号机组商运当年,在国内率先启动大型压水堆热电联产研究与实践;2019年,“暖核一号”一期31.5MW核能供热工程投运,被国家能源局命名为“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2021年,投运“暖核一号”二期202.5MW核能供热工程,助力海阳市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实现了当地群众、地方政府、热力公司、核电企业以及生态环保的多方共赢。
“暖核一号”供热项目从核电机组抽取已经发过部分电的蒸汽作为热源,在物理隔绝的情况下,进行多次热量交换,最终通过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送到用户家中。据统计,“暖核一号”三个供暖季累计对外提供清洁热量258.2万吉焦,减少原煤消耗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与核能供热之前相比,区域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明显。
当前,“暖核一号”三期900MW远距离跨区域核能供热工程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计划于2023年底供暖季投运,届时供热面积可达3000万平方米,可满足约100万人口的取暖需求,同时可替代原煤消耗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机组热效率将提升到55.9%,是原来的1.5倍,可大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
“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是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为我国核能供热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块和标准,开辟了我国核能综合利用新跑道,开创了我国核能发展新局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